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丁佐春 文图大盘配资
秋日时分,伫立在扬州南郊长江之畔极目远眺,江水浩浩汤汤,货轮川流不息。岸上,扬州远扬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作业区一派繁忙景象,“巨人”正不知疲倦地挥舞臂膀“抓取”一个个集装箱,一辆辆大型货运卡车有条不紊地穿行其间。
“我2005年正式入职公司,一直从事大型港口起重机械驾驶工作,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行车等机械我都操控过。”远扬集装箱码头公司机驾主管席旭平一边递给记者安全帽和白纱手套,一边介绍起作业区情况和自己的工作经历。
“这是我曾经开过的轮胎吊,驾驶室距离地面18米,从驾驶室往下看,集装箱四个锁孔只有指甲盖大,当吊具上四个锁头紧紧锁住锁孔,才能把集装箱吊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席旭平指着场地上一台大型吊装设备说,集装箱重量越大惯性越大,左右手必须协同操纵设备,不能有丝毫偏差,要做到又快又准,全凭日积月累练出的手上功夫。“下降、着箱、闭锁、起升、对车……轮胎吊的操作既要快又要轻,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
展开剩余62%顶着耳旁呼呼作响的江风,记者跟随席旭平登上30米高的岸桥,驾驶室面朝长江,对岸就是镇江的焦山风景区。尽管前方风景如画,但脚下却令人望而生畏。“你第一次上来能有这状态已经很不错了,不少人上来腿肚子直打颤,有的吓得连连尖叫,要赶紧下去。”席旭平笑着说,江景确实漂亮,但对于日复一日作业的工友们来说,更多是驾驶室狭小空间内的枯燥无味,坚持下去需要勇气和奉献精神。
在特种机械设备驾驶中,席旭平通过努力做到了“人机合一”。“每个集装箱里都是珍贵的‘扬州造’,有的价值不菲,任何一个疏忽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席旭平说,“手中有技术,心中有责任”是团队拿得出手的“好产品”,也是大家都引以为豪的“人品”。
远扬集装箱码头公司位于扬州经开区,拥有2个3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5台岸桥式起重机,8台场地轮胎吊,40余部各式流动设备,堆场面积43万平方米。上半年,公司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04万标箱,同比增长1.21%。
“我们打造了‘陆改水’‘散改集’‘水路门到门’等特色物流品牌,为货主、贸易商、船公司和代理搭建更智能、更便捷、更可靠的服务平台。”远扬集装箱码头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公司与海信冰箱、晶澳太阳能、江淮汽车等产业龙头合作共赢,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为“扬州造”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记者手记
“扬州造”背后的工匠精神
从农家子弟起步,在平凡岗位上,席旭平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他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操作方法,如“钢丝绳的张力观察法”“旋转惯性力身体感知法”“高空吊物视觉误差消除法”等,并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徒弟们。凭着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席旭平深受大家好评,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产业工人,席旭平并不强壮高大的身躯内,始终涌动着坚韧的工匠精神。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席旭平一样的奉献者,推动着“扬州造”的巨轮劈波斩浪,驶入星辰大海。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王菲大盘配资
发布于:江苏省辉煌优配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